avatar
@bangbang93

水循环

9/16/2007, 8:00:00 AM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以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 +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定义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概述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水循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贮量巨大,是水循环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的情况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纬地区多,尤其比高纬地区多。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干预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陆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 t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探索水的奇异特性(之三)
水,调戏地球引力,藐视科学家——牛顿
水的性情自由、放任、还有点傲慢。
科学家牛顿,因为他在苹果树下休息时,被掉下来的苹果打着了他的鼻子,而引发探索:苹果为什么要往下掉,而不飞向天空?后来,他创立了万有引力力学三定律学说。
引力,就是《物理学》中常讲的重力。重力,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是物体与地球相互吸引所受的力。重力主要是地球的吸引力对物体施加之力,在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着重力作用。
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如果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则重力G = mg。如果只要求粗略的计算,可将g近似值取为10/千克。计算起来就方便多了。
引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说以地心为坐标,无论在地球的东南西北上下位置上的物体所受的引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着地心的。我们中国人站在地球表面上,是头朝上,脚朝下,在另一边的阿根廷人,依然和我们一样,头朝天空脚向地心。
引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即物体的重心是引力的作用点。
引力的大小还与物体同地球的距离远近成反比。
人类,可以说在生活活动中,几乎都是在为克服引力作功。比如人们起床,要将平睡的身躯坐起来,必需耗去身体内的能量,使肌肉收缩,去克服引力;农民种田挖地,必需耗能量,使手与手臂运动,去克服引力将锄头举高,才能将土块挖起、打碎,……很多很多,不胜枚举。也有利用引力作功的,比如建筑工程打桩,就是将相当重的重锤拉升到相当高度后,再放下来锤击在桩上,一下一下地把桩打进地下去,但是用打桩机将重锤拉升相当高,依然必需消耗能量克服引力,才能作功。特别是要让飞机到空中飞行,要飞船到太空去更必需消耗更大的能量。
总之,引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以,牛顿的万有引力说,受到科学界的公认。
可是,知道吗?至少有一种物质,那就是,她想上天,地球的引力拉不住她;她想停在空中,地球引力无能拉她下来;她想利用重力而动,地球引力又无法拒绝她;她累了想休眠,地球引力也只有陪着她;她睡醒了想活动活动,地球引力还只能邦肋她,在引力面前就那么自由、放任、傲慢,
人们最常见的水循环现象,也就是江、河、湖、海里的水,每时每刻,就能摆脱引力的束缚,不断地蒸发,成为汽,飞上天空,飘流,遇冷(放热)凝结成雨、雪、冰、雹落到地上,又利用引力以逸代劳地一滴一滴自由地涓涓细流,汇成小河、大江迂回曲折穿越四面八方山谷,跨过平原,流入大海,环循不止的现象。证明这水呀,也只有水她才能在地球引力面前,那么无拘无束。她想动,时而夺取热量以汽的形态飞上天;时而在天空散热凝结成雨、雪、冰、雹的形态利用引力掉下来,时而涓涓细流,再汇成江河流淌;时而就以雾的形态留在低空中玩一会;时而成冰山久久休眠,就是不把引力放在眼里。
人们常见冬季里的,实际上就是汽可以主动附着或被动被吸附在空气里(1立方米4 的空气中,最多可容纳6.36水汽,1立方20 的空气里最多可容纳17.30水汽,称为饱合汽标准)的特性,当空气中水汽超过饱合汽标准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很小的水滴。那雾,则是在离地面不高的空气,在常温下容纳了相当多的水汽,但并没有超过饱和汽标准,即湿度较大的状况下,再遇到地面降温而导至离地面不高的空气也降温,冷到相当程度时,使其含水超过饱和量,那多余的水汽就冷凝出来很多很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如果近地面的小小水滴多到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
再说,人们可否知道农民为什么在入冬前要把田、地里的土犁翻成大块?经科学研究发现这里面包含有运用水去打碎土块,让土壤疏松的科学理论与效应。因为,水有很强的渗透性,当土块含水和分散分布在土壤的所有间隙后,到冬季,地面降温达零度以下,就结成小冰粒,如果地面再降温达零下4度(-4)时,那些小冰粒就膨胀,这膨胀,就不需外力而克服重力作功可使土块崩裂破碎成小块,乃至变成松散状态。不仅于此,同样这个原理,水她还可以渗入岩石,将岩石表层破碎成块状,乃至沙粒状。
还有一种很少人知道的现象:19747月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与法国深潜器阿基米德号和赛安娜号一起执行法摩斯计划的途中,发现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奇观,温度高达1200的溶岩,不断地、重复地从深海底涌(喷力不大)出来,与4的海水撞击后,变成烟雾状迅速冷凝,有的结成新地壳,多数形成疏松的颗粒状积成软液矿(又称热液矿),据分析,热液矿中所含的金属品位不但高(如含金量比陆上矿含量高40倍),而且在不断地生成,其生成速度比大洋底的多金属结核要快上100万倍。对这奇观科学家们分析,是由于两地壳板块向反方向运动时地壳就出现裂缝,海水就会沿裂缝渗到地层深处,把岩浆中的盐类和金属溶解,变成含矿溶夜,当受高温,就会喷发出来,就成为含金属的热液矿。不对!那么厚的,那么完整的地壳,会有什么力能插进去并将其分成两板块和向相反(各不同)方向推动呢?不会。若果真那样还了得吗?但它肯定又不同于火山喷发,经分析其实是水的创造。海水,不停地利用引力作用和她的渗透性、溶解能力,不断地从海底向地壳深处渗入,由于深入到受地热作用不断升温,出现温差,行成上下海水对流,而非常缓慢地形成漏斗状细管,久而久之,漏斗管越深,上下海水对流越深越快,当深到相当深度,使海水温更高又由于在海水整体高压下尚未达汽化热点时,不仅促盲管式热循环(即低温海水向近地心的高温海水区压,迫使高温海水在同一管路中向上喷,),而且那些受地热的高温海水的溶解力增强,才带着高品位的矿物质,喷带出海底。也就不断地溶蚀地壳,长期往复,不断向深层(地幔)延伸,最后甚至直通到地幔,让那温度更高含量更纯的矿物质的软流物体通过小管道冒出地壳到海洋底的。这现象不会停止,它与海底火山喷发大有区别(高温软流物与高温融溶物大不相同),这是水的作用,是她解放了地幔(软流层)受引力的束缚和被地壳禁闭的创造。
还有一种非常平凡常见的而又非常奇异的现象,那就是雨露滋润禾苗长的现象。据农学家们测算,如果要得到20吨鲜重的作物,必需要有从根系进入植物2000吨的水参与代谢作用。人们可曾思考过?育植物种时离不开水,植物的干、枝、叶组织缺不得水,植物生长,光合作用离不开水,而且是20吨需要2000吨那么大量的水从植物根系进入植物。植物是怎样克服引力把水吸进植物体内和输送到干、枝、叶各部位的?那么多的水是怎样克服引力从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乃至爬升到数百米高的树干、枝、叶里去呢?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动物生命体的构成也离不开水,生命过程也非常离不开水。可他们有心脏,靠心肌消耗能量而收缩、舒张做功,收缩时把血(包括水)从心脏压入动脉血管,通过动脉毛细血管将水及营养输送到人体各部位去;舒张时,又把动脉毛细血管的血液通过静脉毛细血管及静脉血管吸回心脏。植物靠什么力,怎样克服引力,把水从根系吸进植物体,运送到植物干、枝、叶里去呢?特别是怎样克服引力,把水从根系吸进去并输送到数百米高大树的干、枝、叶里去的呢?
植物学家分析讲:将水提升到毛细管中的能量(自然界中的水进入疏松土壤和植物的细胞系统)就来自水的自由能。即过去称之为毛细管’‘势能,目前已称为矩阵势。在土壤和植物中,矩阵势会比渗透势大。(《生物圈》第四章[美]G•E赫钦逊等著),他们既认为是水的自由能,但又认为是植物的毛细管势能(当今又称为矩阵势,认为是自由能与毛细管势协同效用)。虽有一定道理,但究竟是什么能力让植物克服引力,将不断水提升(吸入)进植物中,而且提升量那么大,提升的高度又那么高(有的大树200多米高呵),依然没有研究清楚。
认真分析,植物吸水的根系,和输水毛细管系统,虽然是非常细密的毛细管结构,可是毛细管虽然能克服引力具有吸(提升)水的作用,但可提升的高度是很有限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设计用一根2长的干木棒插在水盆里,三天后肉眼观测木棒吸水痕迹,高度仅为 2 公分)。显然,能把水提升上数百多米高度,和让水在数百米高的大树内环流,显然不是大树的毛细管的作用,肯定是水的自由能渺视引力,主动不断进入植物毛细管系,而且是在种子发芽前,因水的渗透性进入种子,当种子发芽出土后,由于水的主动蒸发能力,就不断从那小小的芽片蒸发,一蒸发即形成小芽毛细管中负压,而将土壤中的水吸入植物中充满水供光合作用及生长之需,水就一直充满于根、干、枝、叶整个毛细管系内,除了被利用的水之外,大量的水不断主动、自由地通过植物叶面蒸发,飞向空中去,从而使植物充满水的毛细管内形成负压状况,又继续、不断从植物根系吸水循环不止。至于水从植物叶面蒸发,是要带走热量的,但这热量不是植物产热供给水的,也不会是太阳直接传热给水的。而是水从几乎相同温度的植物中和周围几乎相同温度的空气中得的!可以说水的这种特性奇妙得很。对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中的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就不屑一顾,想动则动(热蒸发为汽升空、主动放热冷凝为雨降落和在大陆上流动),欲静则停(主动放热冷凝成在空中玩一会,或凝成冰山长期休眠或化成雪短暂休息),随心所欲。
总之,水对地球引力,既时常亲热地利用它,但又随时鄙视它。可以说,地球引力被水戏弄得迷迷糊糊,牛顿当然只好在水的面前低头!至于教科书中应怎样处理牛顿定律望科教界深思!

人们应该每天喝8~10大杯(或6~8大杯)水——这是传统上认定的智慧之言。记者相信很多人正在身体力行。

  然而现在传统的认知遭到了质疑甚至否定。近期,美国研究人员说,如果你以为每天喝大量的水对身体有好处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喝水太多除了会使你多去几次厕所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好处。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医学院肾脏学家瓦尔坦医生认为,为了健康,每天至少要喝8杯(即两公升)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发表文章说,人们常忘记,他们吃的食物里也含有水。他说,当人缺水的时候,身体就会开始把肾脏里的液体调回来,并且减少通过皮肤流失的水分作为补偿。调节系统可以非常快和准确地做这些,只要几分钟就行了。他的结论是,要人喝大量水的信息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人并不需要这么多:我指那些生活在温带地区而且基本不做运动的健康成年人。他建议患有某种疾病,比如肾结石的人应多喝水。其他人只要喝到解渴程度就够了,这也包括茶、咖啡以及啤酒。

  那么多喝水真的一点好处也没有吗?到底该不该多喝水呢?怎样喝水才更科学更有利健康呢?

  记者从医生处了解到,水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身体的每一个运动几乎免不了水的参与。事实上人体里含量最丰富的液体就是水,占人体总量的2/3。人体需要的养分和激素借着水循环遍布全身,同时,水也是矿物质的最佳来源之一。一直以来建议每天多喝水,是因为多喝水还是很有益处的,如有助于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过多的毒素,减少患某些疾病;增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变皮肤状况,及时补充皮肤水份,使皮肤湿润,防止干燥、起皱;维持体内液体(体液)平衡;维持体重等。水会撑饱你但不会撑胖你,如果你正在减肥的话,可在饭前喝1大杯或两大杯水抑制胃口,即俗话说的灌个水饱。当然关于这一点值得商榷。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营养保健专家通常建议人们每天喝8大杯水,即使你不渴也要喝。

  当然,其实科学家也早就证明,饮水过量超过了肾脏调节力,是会出现腹胀、头疼、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抽搐等水中毒现象的。饮水过量超过胃容量,使胃扩张,增加心肾负担,冲淡胃液,使胃肠的消化能力和杀菌能力降低。另外美国其他研究证明,每天喝14杯或更多任何形式的液体(包括咖啡、果汁)的男性,患膀胱癌的几率是每天喝7杯水者的2~4倍。可见过量饮水的确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健康。

  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到底该相信哪个呢?

  中国生理学会专家认为每人每天喝8杯水是公认的科学道理,能够满足一个健康人的需要。喝水和吃饭一样要根据每个人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但要适度。另外,因为人体都有一个很好的预防机构——口渴感,如果饮水满足了人体需要,口渴感就会消失,喝到解渴就够了。这一点与瓦尔坦医生的观点相同。同时还可通过肾脏调节体内的水量。如此精密是不容易发生水中毒的。既然多喝水有好处,又仅仅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专家建议,维持6~8杯饮水量挺好,尤其在炎炎夏日,当然保健专家还建议最好喝瓶装矿泉水或经过过滤的水。

  我们的结论是:多喝水是有益的,只是千万别过量,科学饮水,由您自己量体而行。

一、水和水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Sub Window_onload()
on error resume next
dim sDefaultDocFontSize
sDefaultDocFontSize=getCookie("WebNote_DocFontSize")
Call SetImagesView()
if sDefaultDocFontSize="" then
sDefaultDocFontSize=11
end if
SetFontSize sDefaultDocFontSize
End Sub

Sub SetImagesView()
For Each it in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if WebNoteContent.contains(it) then
it.style.cursor="hand"
it.onclick=getRef("imageView")
end if
Next
End Sub

Sub imageView()
Window.Open "/WebNote_ImgShow.asp?ImgSrc="&window.event.srcElement.src
End Sub

Sub SetFontSize(sFontSize)
dim i,tagList
DocFontSize=sFontSize
setCookie "WebNote_DocFontSize",sFont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xtFontSize").innerText=sFontSize&"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WebNoteContent").style.fontsize=sFontSize&"pt"

tagList="span,div,p,td,a,font"
tagList=Split(tagList,",")
for i=0 to Ubound(tagList)
	For Each it in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tagList(i))
		if WebNoteContent.contains(it) then
			it.style.fontsize=sFontSize&"pt"
		end if
	Next
next

End Sub

Sub Document_Onkeydown()
if window.event.KeyCode=187 then
SetFontSizebyStep(1)
elseif window.event.KeyCode=189 then
SetFontSizebyStep(-1)
end if
End Sub

Sub SetFontSizebyStep(sWay)
DocFontSize=getCookie("WebNote_DocFontSize")
if DocFontSize="" then
DocFontSize=9
end if
if DocFontSize8 then
DocFontSize=DocFontSize+sWay
SetFontSize(DocFontSize)
end if
End Sub

Sub HighLightText(sResultStr)
dim i
vKeyWord="水和水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vKeyWord=Split(vKeyWord,",")
For i=0 to Ubound(vKeyWord)
sResultStr=Replace(sResultStr,vKeyWord(i),""&vKeyWord(i)&"")
Next
document.write sResultStr
End Sub

浏览字体设置:

-

11pt 

+

        	DocFontSize=getCookie("WebNote_DocFontSize")
        	if DocFontSize="" then
        		DocFontSize=10
        		txtFontSize.innerText="10pt"
        	else
        		txtFontSize.innerText=DocFontSize&"pt"
        	end if
          	For i=10 to 16 Step 2
            	document.write "<td bgcolor='#FFFFFF' style='padding:3;font-size: 9pt;cursor:hand'>"&amp;i&amp;"pt</td>"
            Next

10pt

12pt

14pt

16pt


放入我的网络收藏夹

一、水和水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1、水分子的结构

l        水是地球上常见的物质之一。

l        水是氧的氢化物,具有V型结构的极性分子。为什么?水分子的结构式是H2O,氧原子受到四个电子对包围,其中包括两个与氢原子共享所形成的两个共价键的成键电子对、以及由氧原子提供的两个孤对电子对。根据H.M.Poewll提出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孤对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孤对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的斥力>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因此由于电子对之间的斥力不同,造成了水分子的V型结构。

l        这种V型结构使水分子正负电荷向两端集中,一端为两个H离子带正电荷,一端为O带负电荷,所以水是极性分子。

l        极性使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并有多个水分子缔合nH2O=(H2O)n。常称水分子团

l        正是氢键的存在使水分子和同族分子相比具有特异性。

2、水的特异性

水的分子结构决定水与一般物质相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很多方面不符合常有规律而显示出特异性。正是这些特异性,才使水在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生态作用。

l        具有较高的溶点和沸点

   

VI主族元素氢化物熔点比较             VI主族元素氢化物沸点比较

x轴主族周期数,   y轴温度k

如上图形显示,如果按照O在主族中的位置推测,水呈现液态的温度应是-100-80摄氏度,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地球温度下水应该呈现气态。而事实上水为液态,因此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保证了饮用、水生生物的生存、生命的进化等

l        体积随温度变化情况异常。水的体积改变不遵循热胀冷缩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由于水结冰时,由于氢键的缔合作用,使得每个水分子与另外三个水分子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造成体积膨胀而变轻

冰轻于水4摄氏度水密度最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可以保护水下的生物,保证水底部生物需要的溶解氧以及其他营养物的补充等。。

l        热容量最大。在所有液体和固体中,水具有最大的热容量。水的生成热-285.83KJ/mol,汽化热40.67KJ/mol,熔化热6.02KJ/mol,摩尔热容量75.2KJ/mol。沸点高。这保证了富水的地球上能够有效地调节温度的剧烈变化。如果没有植物的蒸腾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植物叶面吸收的太阳热量,1分钟能使叶面温度升高30摄氏度。

l        溶解和反应能力强。常被称为通用溶剂。水具有极强的溶解能力,能够不同程度地溶解大量物质,当然包括污染物。一般自然界没有完全纯净的水,水总是能够溶解一些物质。这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极性所致。因此水是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输送载体。

l        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仅仅次于水银。土壤靠水的表面张力,能够保持水分在土壤中,保持土壤的湿润。水的表面张力也保证土壤下部的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到土壤耕作层。植物靠水的表面张力可以通过植物根细胞壁输送大量水分和营养物。

l        水提供了有机物和生命物质中H的来源。一些有机化合物都是以碳、氢、氧、氮等元素为基础形成的。这些元素的主要来源物质就是CO2H2O

3、水的同位素组成

n        水分子的结构式是H2O,实际上H有三种同位素1H(氕H)、2H(氘D)、3H(氚T)、氧有三种同位素16O17O18O,所以水实际上是18种水分子的混合物C32C31=18

n        当然H2O是最普通的水分子(包括H216O99.73%)、H217O0.18%)、H218O0.037%)、),总量占99.937%。其余的水是重水(包括D216OD217OD218O)和超重水(包括T216OT217OT218O)。

n        重水在自然界含量非常少,而且它是和反应堆的中子慢化剂,在大功率的原子反应堆中需要它,同时又是生产氢弹的原料,但是从普通水中提取重水要耗费非常多的能量。估计13kWh/kg重水。

n        超重水中的氚T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能够放射出β射线。一般超重水用于医学、生物、物理、化学上的示踪剂。

生命的源泉

  水是生命物质的主要成分,水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水,生命就不能维持,只有富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在太阳系中,其他任何一个行星或卫星都不像地球这样拥有大量的水,所以都不存在生命。

  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虽然后来生命登陆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然依赖于水才能生存。现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水源丰富,热带雨林才能够形成茂密的生物层次(群落),成为镶嵌在地球上的绿色翡翠;草原地区,雨季时草木复苏,干季时一片枯黄;而沙漠地区,正是由于缺水,所以才植物稀疏,动物零落。

  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定,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更多,可以达到其体重的4/5;水生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更高,如海蛰、水母等,体内水分占9/10以上,鱼类体内水分占4/5;陆生生物体内的水分虽然较少,但也占体重的1/2以上。

  水是生物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需要喝水,动物需要饮水,植物需要吸收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对人类来说,水是人体最必需的物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均要喝2.2升水,加上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内生水约0.3升,共2.5升。一个人摄入过量的水几乎是无害的,人体可以通过排泄、呼吸、出汗,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然而体内水量不足造成的脱水,却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大问题。如果人体内的水分损失20%,就无法进行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正常活动。如果人滴水不进,活不过七天七夜。水在器官之间还起着润滑作用,保护眼睛、关节和消化道。

  在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表面看起来似乎一生不饮水,往往被人误认为水并不是它们所必需的物质。其实,它_们也需要水,不过并非直接饮水而已。

  澳大利亚有一种珍贵的有袋动物——树袋熊,当地人叫它考拉,就是“不喝水”之意。这是一种奇特的原始树栖动物,它长年居住在按树上,就连睡觉也不离开树,确实看不到或很少见它下树喝水。这是因为它的主要食物——按树叶子汁液丰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如果把树袋熊饲养在动物园里,它不仅饮水,还要喝牛奶、果汁。在蔬菜、棉苗、果树的叶子里,常常可以见到各种蚜虫。它们的嘴像枚针,能够刺进植物的叶子中,吸取里面的汁液。这类小动物已经从叶子中得到了足量的水分,当然不需要再饮水了。夏日在枝头高唱的蝉,也是这样从树枝里获得水分的。

  有些动物,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带,食物中水分很少,可是它们有特殊的功能,保护体内水分。美国西南部沙漠里有一种更格卢鼠,它吃的食物——种子里,只有极少的水分。它白天穴居在洞中,夜里出来觅食,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它没有汗腺,排出的粪便干硬,尿几乎是固体,鼻子呼出的气也是冷的,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在缺水情况下,“沙漠之舟”——骆驼可以行走45天之久。这是因为它在适宜的时候吃了大量的食物,并能把驼峰内所储存的脂肪进行分解,利用代谢中产生的水来满足体内对正常水分的需要。这些都说明生物需要水。